中华崔氏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668|回复: 3

蜱虫来势凶猛 更需普及相关科普知识

[复制链接]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前天 18:14
  • 发表于 2010-9-30 11:43:0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  广州日报:蜱虫来势凶猛 更需普及相关科普知识/ O( P% ^0 ]: \+ u

    + d$ B: s9 c# ]" u % I4 ?9 c* t- _7 @' p
    + s  v* B* S& c3 G, [  p
    ; T. x' j" I6 D! V5 G) q
    6 I8 T7 ?9 d: F8 n
    2010年09月21日09:59  来源:《广州日报》7 H, }# P+ c( ~1 U1 A9 o
    + e0 \. F" Z; t2 G* ?+ _4 C( X
      
    ! ^9 n5 {! l. o+ Q! U2 t
    3 G- b3 b7 P+ y3 Y 
    . D7 x  b4 ~1 y1 B6 V
    ) v; ]8 t1 ~+ n% r! E; |4 F: o  x8 K  约10天前,由于工作的缘故,需要了解蜱虫的背景资料。在数字时代,上互联网查询是最便捷的方式之一。; z* E5 W( ]! W7 v6 r6 e7 U2 p
    ) L: X' u' y/ c; j9 H$ S# p  u( m
      先用“蜱”百度,我搜索到约528万篇中文网页。遗憾的是,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刊登“河南蜱虫咬人致死”消息的网页,很难找到系统介绍蜱虫相关知识的网站。图片也是少得可怜——卫生部的通告说,在我国中原地区,常见的蜱有长角血蜱、血红扇头蜱、微小牛蜱,通过百度图片搜索,我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图片。
    2 A% r$ H2 I: g
    % `' S# I7 z( Y6 S) T9 Y  换了一种搜索引擎,输入蜱虫的英文单词“tick”,我搜索到约2260万篇网页,数量几乎是上次搜索的4倍,其中不乏条理清楚、资料翔实的网页。比如,英国林肯大学的网站内有“辨认蜱虫指南”的专页,索引里有蜱虫的分类、习性及常见蜱虫的防治等科普知识;比如,美国罗德岛大学建立了“蜱虫信息中心”的网站,网站不仅收录蜱虫的普及知识,还收录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动态;还比如,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2007年推出《蜱虫防治手册》,足足有84页。在这些图文并茂的网站内,我最终找到了我所需要的图片。
    " u4 [6 Z, @. ~8 b) ?! `4 j, C7 G9 f# o, ~! w$ g5 Q6 i
      工作结束后,问题浮现出来:出现这种局面,是因为蜱虫对我国来说太过陌生吗?带着好奇心,经过一番检索,我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。
    + P% t. Z0 i0 H9 U- r. I" s- |8 F% p5 O( P+ h0 p0 v
      就我个人而言,目前所能查到的蜱字的最早字源出现在东汉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中。该书中“蜱”字写作“螕”,释义为“啮牛虫也。”清人段玉裁注解说:“今人谓啮狗虫,语亦同。《通俗文》曰:‘狗蚤曰螕’。”《通俗文》为东汉服虔所撰,研究的是当时的俗语,这说明早在约2000年前的汉代,古人已经有了蜱虫为祸牛狗的认识。
    5 |4 _7 q& n" d! Q
    2 V: Z7 E3 J' `8 ]: K  值得一提的是,在当下的俗语系统中,蜱虫又称“牛虱子”、“狗豆子”——这样的神奇的一一对应,是不是说明实用知识的传承在世俗的民间会更具生命力?
    # A0 ~$ }, `" `7 f' |
    7 D+ p6 ]% B0 l9 C6 ~7 r4 x5 O  原来,蜱虫的历史竟是如斯久远。那它不为人知的原因是不是因为我国缺乏研究呢?不然,小小的它怎么可能从北到南激起了这么大的风波,甚至让部分城里人见狗色变?/ o4 l8 k2 D3 ?+ R/ j% R

    6 l- z9 w3 R' [" `) i8 p! z- K  经过一番检索,我又得出了否定的答案。比如,1991年出版的《中国经济昆虫志》记载,全世界有蜱800多种,其中中国9属101种;比如,中国昆虫学会下设蜱螨专业委员会,迄今已多次举办学术讨论会;还比如,两年前,卫生部就下发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(试行)》,明确指出无形体病“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。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,再叮咬人时,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。”3 g6 G% A- j4 d- g! I* _) {

      x* I; i9 ^( O7 _  原来,对我国来说,蜱虫并不陌生,也并不缺乏研究。查看河南事件及相关新闻,这两个“不”引人深思。我们可不可以说,在蜱虫的防治知识上,科普工作做得还不够呢?至少,得让城里人明白,不是蜱能咬死人,而是它传播的疾病有时会让人丧命。在医疗体系相对薄弱的乡村,普及蜱虫知识是不是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?一来,这可以使被蜱虫叮咬的农民免遭误诊;二来,被咬的农民也会心存警惕,发烧后会去抽血治疗,而不是简单地看感冒了事。毕竟,在河南,已有18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前天 18:14
  • 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9-30 14:18:39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学习科学知识!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前天 18:14
  • 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9-30 14:19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  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

    发表于 2010-10-1 11:41:16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  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 
    做人要厚道,看帖要顶!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 ←【左边有快捷回复哦】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